南京最美的法國梧桐大道
1872年,一位法國傳教士在南京石鼓路種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國梧桐樹,開創了南京行道樹栽種的歷史。1929年為迎接孫中山靈柩修中山路和陵園大道的時候,又陸續種下2萬棵法國梧桐,遮天蔽日的林蔭大道成為南京的象征。
當你來到南京,漫步在悟桐樹下,就會變得平和淡定。行走在南京老城區的街道上。

綠蔭成廊的梧桐樹大道上,樹葉遮天蔽日。行人、騎車人、公交車在樹蔭下不管是站立還是前行,就是一種享受。
豐子愷先生在《梧桐樹》中是這樣寫到:“那豬耳朵一般的東西,重重疊疊地掛著,一直從低枝上掛到樹頂。”“自初生至落盡,占有大半年之久,況且這般繁茂,這般盛大!”
從民國時期就栽種悟桐樹,覆蓋了南京的主要干道。道路兩邊都是參天的悟桐,把整個道路都覆蓋一條條"綠色隧道"。
東南大學的校區里,梧桐參天,春夏有綠,秋冬有金黃。學子們漫步在梧桐樹下,盡享浪漫!

在中國,人們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系在一起,也就有了"栽下梧桐樹,自有鳳凰來"。因為梧桐的氣勢,梧桐也就成了祥瑞的象征。 法國梧桐是這個城市最重要的標識和象征,更是南京人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。春夏秋冬,四季相伴。
在南京沿中山大道出中山門到中山陵是寬闊的梧桐樹林蔭大道。南京梧桐樹見證了南京這個曾經的六朝古都的近代百年滄桑,經歷了民國凄厲風雨和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歷史巨變,早已成為南京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事實上,南京的“法國梧桐”并非梧桐,它只是長得像中國的梧桐而得名,也并非真正的法國梧桐,人們習慣稱它“法國梧桐”,這是上海法國梧桐的影響之大的最有力的證明,這應該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。
南京的梧桐樹高大挺拔,把種植的道路構成林蔭大道,其氣勢和姿態與上海梧桐樹街道迥然不同。寬闊的大道,修剪整齊構成林蔭的高大的梧桐,去盡了上海梧桐樹街道的“小資”情調,顯得非常的壯觀。

據傳說,1925年,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,根據其生前遺愿,將安葬南京鐘山(又名紫金山)。1928年,為迎接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,南京市政府辟建了中山大道(以下關碼頭為起點,經中山北路、中山路、中山東路到中山門道路的統稱)和陵園路,并在兩旁栽種行道樹。1929年,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北京火車站運抵浦口車站(今南京北站),下車后渡江上岸的中山碼頭,進城后途徑中山北路,過中山橋,到鼓樓后途徑的中山路,穿過新街口后拐彎,途徑中山東路,然后過逸仙橋,出中山門,一直到陵園路,路兩旁栽的全是法國梧桐,成為南京最早的一批行道樹。
新中國成立后,“法國梧桐樹”也在國內其它城市推廣開來,像杭州、武漢、鄭州等城市,長沙也有,他們都稱之為“南京樹”,但是其規模和知名度,比起上海法國梧桐街道的情調和南京梧桐的林蔭大道的壯闊來,實在是相去甚遠了。